校史钩沉

校史长廊
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> 校史钩沉 > 校史长廊 > 正文

山西财经学院——我省财贸系统首所最高学府

时间:2020-04-27 15:41:07  作者:  点击量:

山西财经学院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时期。1958年-1977年的初创、动荡时期和1978年-1997年的快速发展时期。

1958年-1977年的初创和动荡时期,这个时期经历了成立、调整、恢复等重要阶段,尤其是文革期间,学院在动荡中办学,在逆境中生存,几经更迭,但其志弥坚。

山西财经学院的成立。1958年9月1日,在中共山西省委财贸政治部倡导下,山西财经学院在五所干校的基础上正式组建成立,至此,山西省财贸系统的第一所最高学府诞生了。学院建制与省直厅局平行,党政关系属中共山西省委财贸政治部领导,校址在老军营原省供销合作干部学校。

建校之初,学院的目标定位是:办成财贸系统具有党校性质的最高学府。培养目标是:政治与业务相结合,理论与实践相联系,提高思想水平,增强工作能力,培养又红又专的财贸干部队伍。培养对象主要是现职财贸干部,教学以政治课为主。

根据财贸战线工作发展的需要,1959年2月,学院提出创建正规财经院校的办学方向问题,并着手为创办正规财经院校而努力。随后,经上级批准,学院开始实行院、系两级管理,在教研室的基础上扩建成贸易经济系、财会计统系、财政金融系,增设四年制本科专业,并于当年9月份招收了第一批本科生72人,专业为贸易经济和财务会计,这次招生对学校具有重要意义,迈出了本科招生的第一步,开启了本科教育的新纪元。随后,山西财经学院第一个《章程》于1959年11月份制定完成,《章程》规定院务委员会是学院行政组织的最高领导机构,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等,标志着学校的管理体制逐渐迈入正轨,学院逐渐成为了一个有章可循、有法可依的办学机构。

1960年,学院拟向社会招收高中毕业生,这是转变办学方向的良好开端,同时制定了1960——1967年8年教育事业发展目标。学院的主要任务是为山西财贸部门培养高级管理专门人才;以社会招生为主,适当培训在职干部。学院全面贯彻了中共中央和山西省委对新建院校进行“整顿、巩固、适当发展”的方针,加速了学院由党校性质逐渐向正规化高等财经院校过渡的进程。

在建校初期的教学工作中,学院贯彻执行“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,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”的教育方针,使学生在德、智、体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,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、有文化的劳动者。教学内容既重视政治理论教学、又重视业务知识传授,还适当重视文化知识教学;教学方法坚持“课堂讲授和课堂讨论相结合、理论教学和思想实际相结合、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相结合”。

在科研工作中,学院主要是服务于财经实际工作需要。成立了财大历史上第一个科研领导机构——“科委会”,拟定研究计划、确定研究题目、并且任务到人。当时创造了两项很重要的成果,一是开始了“山西票号史”材料的搜集与整理,二是为解决商品供需矛盾的调查研究,提出了合理解决当时因国家经济困难形成的供需之间的尖锐矛盾,根据职工工资多少,按一定比例发放“分值卡”(即购物券)选购紧俏商品的办法,这个办法在全国尚属首创,经过试行,取得良好效果,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。在专题文摘资料整理和专题学术论文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,两年时间内收集整理了马、恩、列、斯及毛泽东财政、贸易方面的文摘资料专集8种;完成专题学术论文57篇。

1960年2月10日,学院召开了第一次党代会,倡导“忠诚党的教育事业”思想,统一认识、树立信心,把文化基础知识教育放到重要的位置,明确了以教学为中心,各项工作都要服从教学的理念,在思想上和组织上确定了建设正规化高等财经院校的奋斗目标。这一时期,学院的各项工作逐步完善,各项体制逐渐理顺,朝着“建设正规化高等财经院校”的目标奋进。

但是建校初期,学院命运多舛,两落两起。为贯彻中央“八字方针”和“高校六十条”,1962年7月中共山西省委决定撤销山西财经学院,成立山西财经学校,学院被迫下马。“下马”期间,学院很多领导骨干、优秀教师和优秀干部被调离,人心涣散,动荡思迁,但学校领导和广大教职员工,对国民经济的暂时困难没有失去信心,大家再一次振作精神、齐心协力,厉兵秣马、卧薪尝胆,为继续办大学默默积蓄着力量,在艰苦的环境中做了六项重要工作:一是认真系统全面总结与交流教学经验,提高教学质量;二是制定了1963至1972年《山西财经学院十年发展规划》;三是全面检查学生学习情况,学风、校纪、学生作息情况等全面改善;四是向上级报告要求恢复山西财经学院建制;五是招收了“试办中专”学生;六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,为1961年休学而尚未复学的中专学生办理了复学。所有这些工作,都为学院后来的再次恢复做了充分准备、创造了条件、奠定了基础。

付出终有回报,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和学校的积极努力,1964年7月6日,山西省人民委员会通知:经国务院批准,同意恢复山西财经学院,由山西省人民委员会主管;发展规模定为800人,学制4年,设贸易经济、财政金融、会计学3个专业。次年,中央批准山西省副省长武光汤兼任学院党委书记,体现了省委对财经学院的高度重视。

这一时期,接踵而来的政治运动使正常的教学秩序一次次受到冲击,但在留院干部教师的共同努力下,教学上仍然取得了较好成绩。教材得到不断完善,教学管理和后勤工作等各方面都建立了一套比较成熟的运行机制。在招生方面,1964年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26人,65年招收180人;在教学改革方面,推行了“少而精”的原则和“启发式”教学方法,组织干部教师赴大同、忻州、临汾、太原、北京、天津等6个毕业生比较集中的地区对毕业生进行了调查,调查重点是毕业学生德智体各方面的适应情况,这与我们今年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核心是一致的,就是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,我们60多年前就抓住了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尺度,体现了财大先辈们的超常能力与远见。

然而,世事难料,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,山西财经学院首当其冲。1971年6月26日,山西省革命委员会决定“撤销山西财经学院,成立山西省财贸干部学校”,形成历史上第二次“下马”。

学院被撤销后,随即组建了“山西省财贸干部学校”,隶属于山西省革命委员会业务组领导。在这期间学院受到“左”的干扰,正常的教学工作很难开展,但是我们的全体老师依然恪尽职守、克服困难,从开办财贸干校到1973年8月止,两年时间共为山西省财贸系统各级业务部门培训各类干部1850人,为当时提高财贸系统的管理工作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。

在财贸干校办学的两年时间内,无论是领导还是普通教职工,都时刻怀着重振山西财经学院的信念,在努力办好财贸干校的同时,为恢复山西财经学院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。比如努力收回校址、房产和设备;通过调研撰写财贸系统干部需求报告,从理论上为财经教育的发展和财经学院的恢复进行了论证、提供了依据;向山西省革命委员会上报《要求恢复山西财经学院的报告》,指出财贸系统职工队伍需求状况和恢复学院的条件,并就恢复山西财经学院后的机构设置、专业、规模等问题,提出了初步的工作设想。

1973年8月8日,国务院以文件形式批准恢复山西财经学院。由于所处政治大环境的特殊和“左”的思想束缚,学院不得不在逆境中办学。这一时期师资队伍极度缺乏,学院在扩充和加强师资队伍方面采取了非常大的举措、彰显了非常强的魄力。在师资的扩充上主要做了五个方面的工作:一是收拢财院各专业教师,尽可能全部调回;二是从本院留守编外人员中选拔胜任教学工作的人员任教;三是从省直有关厅局下放农村人员中,选调具有大学文化水平、有专业实践经验、胜任教学的人员担任教师;四是从兄弟院校商调有关经济管理方面闲置的教师;五是从每年应届毕业生中,选择文化、专业基础好,有培养前途的学生留校任教。在师资质量提高上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:一是统一组织教师补学外语;二是每周两个下午组织业务学习,教师缺什么补什么,系统地重温旧业;三是组织教师轮流到有关业务单位参加实践,搜集资料;四是大办短训班,使教师有教学实践和学习交流的机会,例如贸易经济系举办全国物价师资班,计划统计系举办全省商业统计干部培训班,会计学系举办社队会计班。经过不懈努力,全院教师不断熟悉教学业务,被荒疏的各专业得到很快恢复。在学院管理工作和师资到位的情况下,1974年开始招收“工农兵学员”,并进行了“开门办学”等方面的积极尝试。

1978-1997年,是山西财经学院的快速发展时期,尤其是高考制度的恢复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,为高等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,可以说是久旱逢甘霖。学院牢牢把握机遇,在改革中不断前进,人才培养质量、教育教学水平、师资队伍建设、基础设施建设、教学资源配置都有了质的飞跃,成为了一所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财经院校。

学院在拨乱反正中起步,落实知识分子政策、平反冤假错案,极大调动了知识分子的工作积极性,也解除了长期束缚在人们头脑中的精神桎梏;清除“四人帮”影响,肯定了知识分子在国家建设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,明确了教师是学校工作的骨干,提高了全体教师的思想认识,树立了“为人民而教、为人民而学和忠诚党的教育事业”的思想,推动学院逐步恢复和健全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工作制度。

1978年学院恢复院长制,改变了隶属关系,由原来的省属院校变为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山西省双重领导,以总社领导为主。1978年10月,学院成立了学术委员会,教学和科研工作开始走向正轨。1982年1月,经国务院批准,学院被列为“学士”学位授予单位,这是我校办学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,是对我校高等教育的充分认可和肯定,翻开了学院发展的历史新篇章。

学院狠抓教学工作,在实行系主任岗位责任制的基础上,开展了历时40余天的教学质量检查,全面修订了教学计划,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,调整了招生方向和专业结构,1986年是我们的又一个里程碑,计划统计专业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,学校的办学层次得到进一步提升;狠抓教师数量和质量,通过加强教研室工作、选拔培养学科带头人、实行“传帮带”制度、举办青年教师硕士预备班、恢复教师职称评定等等,进一步强化师资力量;狠抓基地建设,与省、市政府部门和企业等合作建立了多个教学基地,为师生参加社会实践、开展商业科研、服务社会等提供了重要平台;狠抓工作生活秩序的整顿,期间作为学生食堂工作先进单位,参加了全国表彰大会,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亲自颁奖,极大鼓舞了师生热情。

高度重视科学研究,积极开展学术活动。成立了科研处和学术研究机构,编印了《科研资料》;成立了“学报编辑部”,创办了《山西财经学院学报》;同时还成立了“山西省会计学会”、“山西财经学院教学研究会”,编印了《教学研究》,宣传教学改革、交流教学经验。多次主办全国性学术会议,学院的学术水平、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。

加强对外交流,多次派出考察组赴日本、香港和省外高校进行交流学习,同时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,对学院的教学、管理、专业建设、学科建设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。

改善办学条件,成立了基建办公室,兴建了学生公寓、家属楼,盖起了十层综合教学大楼和图书馆,我们的平阳校区也是在这个时期建设的。

1991年至1997年,学院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加强,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进一步形成,这一时期,学院在教学、科研、对外交流、内部管理等各方面又有了一次长足的发展。

在教学方面,学院树立了全员质量意识,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、深化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院工作的重中之重,把开展教学研究作为扩大学院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重要手段,把积极争取教育投资、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作为学院发展的重要支撑,把加强管理、更新服务观念、提高工作效率、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作为有力保证;深入开展了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估的试点工作,实行了授课、命题和阅卷的“三分离”制度和学期初、中、末的教学质量检查制度,促进了学风和考风的改善;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和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,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报考研究生,有计划、分批次组织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,实行了聘请客座教授讲学制度,并在全国范围内重金招聘优秀教师。通过以上措施,学院的教学质量得到大幅提升。

在科研方面,科研成果达到建院以来最高水平,成果数量是“七五”成果的两倍,首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,多次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,尤其是1994年举办了“国际高等商科教育比较研讨会”,邀请了卫兴华(著名经济学家,国家荣誉一级教授,理论经济学界的泰斗,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奠基人之一,人民大学教授)、胡乃武(著名经济学家,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,现任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)、蒋学模(著名经济学家,马克思主义理论家,国务院第一批特殊津贴获得者,国家第一批博士生导师,复旦大学教授,现已离世)、钱伯海(著名的经济学家、统计学家,创立了国民经济学、国民经济统计、企业经济统计学等多门经济统计新学科)、宋涛(经济学博士,现任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)、樊纲(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,北京大学教授,现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,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,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)等十余位著名专家学者作专题学术报告,并被学院聘请为客座教授,在我省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。与我省经济学会、省政府经济研究中心、经济报社等多个单位共同组织我省经济学界双月学术讨论会,为振兴我省经济提供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。

在对外交流方面,主动和国外大学建立校际关系,与英国、美国、印度、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的大学签订合作协议,建立了校际关系,多次选派领导、教师赴英国、美国、泰国、新加坡、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学习,进一步加快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;拓展校企联合办学新途径,与华能(海南)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办了“山西财经学院华能国际工商管理学院”。

在内部管理方面,实行了定编定岗定责,推行了满负荷工作量聘任制,实施了教职工住房制度改革、医疗制度改革和学生食堂管理改革,理顺了学生管理体制,充实了年级主任队伍,狠抓了校风校纪整顿,为师生创建了良好的育人环境。